中国文明网总站  |   首页    |  头条    |   文明聚焦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电子杂志
    图解文明城市   |   专题·活动   |  县市区传真   |   我们的节日  |   工作提示   |   宁波市公益广告库   |  
您当前所在位置:宁波文明网 > 深度评论

“垃圾银行”贵在循环可持续

来源: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7-11-28 字体 [][打印][关闭]
更多 0

  50个烟头兑换1个绿色积分,10个废旧电池也能兑换1个绿色积分;3个绿色积分可以兑换一袋盐,12个积分可以兑换一袋洗衣粉。5个月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罗伞村的“垃圾银行”开张了。一时间,罗伞村村民都加入了收集垃圾的行列,兑换的绿色积分可以随时在村里的“垃圾银行”换成盐、味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垃圾银行”虽然并非侗寨的发明,此前早有一些景区、乡村做了尝试,只是叫法和操作细节有所区别,简单地说就是借助物质激励,调动大家自觉自主维护环境卫生的积极性,最大看点在于“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群众力量和努力,向长期困扰我们的垃圾难题宣战,以期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因而大家收获的显然绝非盐和牙膏之类那点小实惠,获得感更在于生态、文明秩序优化带来的隐形福利。

  垃圾围村、垃圾围城现象可谓是个“痼疾”,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有关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即使是开展一些集中治理行动,往往也会出现反弹,因此,创新方式方法集众智、聚众心、用众力,减少垃圾乱丢乱扔,倡导垃圾分类堆放,从源头上遏制垃圾乱象,既有必要也很可行,借助此举更可以让大家逐步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催生“垃圾银行”诞生及其“保值”“增殖”的预期所在。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面临的垃圾困局,生活习惯、文明素养等固然是个关键诱因,从源头入手寻求突破口相当必要,同时更须要硬件配套和机制完善,解决垃圾“出口”矛盾,才有望形成“前端-中转-末端”等各个环节共同发力的垃圾处理生态链条。因此,既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通过“垃圾银行”之类的创新举措激励全民参与,更要在后续处置上竭力而为,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进而呵护大家的热情。

  反观现实,治理垃圾“运动式”一阵风,应付检查突击性行动,相关部门虎头蛇尾,特别是垃圾处理终端不给力,诸多因素导致垃圾规范处理难成常态,如个别地方居民按要求做了垃圾分类,但垃圾中转单位又混合装运,自然令群众的热情难以为继;有的地方长期缺失必要的垃圾处理设施和场地,无以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出路,等等,显然“垃圾银行”还须更多“投资”兜底,共同建设循环、治本、可持续的垃圾处理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咏枚)

相关报道:

稿源:宁波文明网 编辑:王颖颖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宁波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