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首页    |  头条    |   文明聚焦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图解文明城市   |   专题·活动   |  县市区传真   |   我们的节日  |   工作提示   |   宁波市公益广告库   |  
您当前所在位置:宁波文明网 > 图解文明城市

宁波72岁老厂长令人钦佩

来源: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2022-03-03 字体 [][打印][关闭]
更多 0

  一件善事坚持了十二年,便成了事业。对宁波江北区精神残障人士家庭来说,张耀坚的名字早已是人人知晓。

  从2010年开始,张耀坚全身心投入到精神残障人员的帮扶事业中,并在江北区残联的支持下,牵头创办了5家工疗机构,帮助上百名精神残障青年过上了自立生活。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坚持而闪耀,如今72岁的张耀坚依旧在用他的执着和努力,为200多户特殊家庭带去生活的勇气,也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往共同富裕的桥梁。

  拥有数十年管理经验

  退休后专门为精神残障人员奔波

  虽然已年过七旬,但张耀坚的日程比普通上班族还要紧凑些。正月十五过后,他不是前往各级部门的窗口咨询政策,就是在几个工疗车间里观察细节。“因为季节原因,部分精神残障的员工可能会犯病,我得叮嘱车间的管理者要注意大家的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就医。”2月28日,在江北区宁乐残疾人服务中心,看着四十几位员工都在很认真地工作,张耀坚又赶紧前往另一个工疗车间。

  年轻时,张耀坚担任了多年的企业厂长,管理经验丰富。退休前,他最后一个岗位是担任一家福利企业的厂长,这家企业主要接收和安排肢体残障人员的工作。这也是张耀坚第一次接触残疾人。

  2010年,张耀坚退休。闲不住的他经常关注身边朋友的动态。有一次,他在奉化一家阳光驿站考察,发现驿站为精神残障人员的家庭提供了付费托养服务。这给了他启发:为何不把托养机构建在企业里?这些精神残障人员能边康复边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未来等这部分人老了,也能有退休金收入。

  就这样,张耀坚用了三天时间,跑了多个部门,咨询精神残障人员社保等政策,之后又找到一个朋友合作,很快在江北区庄桥街道办起了江北宏昇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塑料、工艺品。2011年1月,该公司获批营业执照,3月取得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他创办的第一家工疗机构算是诞生了。

  八成员工都是打电话喊来的

  来了后就不想呆在家里

  工疗机构成立后,张耀坚逐个联系特殊群体,家访了解情况。

  他至今还记得,第一个上门去找的是小邱家。小邱当时30岁,家住江北区慈城镇,患有二级精神残疾,性格内向。

  走进小邱家,张耀坚最大的感受是心疼:“一间3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有两个房间,除了毛竹床、竹凳之外,屋子里几乎没有别的家具和用品。”

  为方便照看小邱,父母也只能打打零工,收入单薄。张耀坚把来意告诉了小邱的父母,两人当场哭了,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后来,张耀坚还把小邱的父母也介绍去了工疗车间合作的企业,从事保洁工作。这样一来,一家三口都有了稳定收入,如今,当年的小屋子早已经变成了两层楼房。

  在工疗机构就业的人员中,八成以上都是张耀坚一个个打电话找来的。

  “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但工作后,他们就不想继续呆在家里了。”张耀坚说,去年疫情期间,根据防控需求,工疗车间停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天天都有人打电话来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工。还有些员工原先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从来不干家务。但在工疗车间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有些家务自己也能胜任,就尝试在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活。这样的改变,让其他家庭成员也感到意外。

  定期给父母开会交流

  有新人还在工疗车间里举行了婚礼

  十二年来,张耀坚一直把这些员工当成自己的孩子,他就是大家的“大家长”“老父亲”。

  为更好地管理这批特殊的就业者,在正式上岗之前,都会接受一次精神残障等级的评估,同时要经过2至3个月的培训。之后,工疗车间会根据就业者的能力分配不同难度的工作。工疗车间开办以来,工龄最长的已经有11年了,年龄最大的就业者再过几个月就可以退休了。

  除了能力上的培训,张耀坚每年还要给家长们定期开会,讲述工疗车间的发展,表扬优秀员工,倾听家长们的建议。

  “工疗机构不仅提供就业机会,还提供心理讲座、康复训练和一些娱乐活动,我很放心把我的孩子放在这里。”68岁的陈女士说,她的儿子小方小时候因为一场车祸意外导致精神致残,不怎么说话。后来,她到工疗机构考察后,觉得可以让小方试试。几个月后,小方性格变得开朗,还能自己搭乘公交车上下班,家人一直非常感激。

  此外,工疗车间还设置了其他功能区。员工们休息时还能健身,到阅览室看书、下棋,过上正常的集体生活,结交朋友。

  小夏和燕红就是在工疗车间里相识相爱的,2012年,他们的婚礼就是在工疗车间举行的,为此张耀坚还特意自费买了腰鼓等装备,让其他工友学着打腰鼓为这对新人祝贺。

  很多人被张耀坚的精神感动,甚至有精神残障人员的父母为感谢张耀坚,自愿报名成为工疗车间的志愿者。

  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一度,面对患有小儿脑瘫的儿子小胡,王女士天天以泪洗面,甚至崩溃,担心自己岁数渐大,三十几岁的“傻儿子”总有一天无人照顾。后来,得知张耀坚的工疗车间,她就带着儿子一起来工作,逐渐走出了阴霾。王女士说,是张老师给了他们希望,也让她有了继续生活的信心。为了报答张耀坚,王女士主动报名成为了志愿者反哺社会。

  庇护一人、解放一家、造福一方,十二年如一日。这一帮扶精神残障人员的服务模式,也正在被各地借鉴和推广。张耀坚说,他十分感谢家人能一直支持他,还有一起合作的企业主。

  “最早我找的都是服装企业,后来我又发展了几家汽车零配件企业,每次合作之前,我都要考察企业主的信誉和诚信,每一个工疗车间创办起来,我都希望是可以稳定地办下去,直至一批又一批的员工退休。”

  望着车间里那些快乐的工作者,张耀坚甚至想,不久的将来,他可以给这批特殊的员工办一家养老院,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宁波晚报·甬上)

相关报道:

稿源:宁波文明网 编辑:张 理趣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宁波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