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首页    |  头条    |   文明聚焦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电子杂志
    图解文明城市   |   专题·活动   |  县市区传真   |   我们的节日  |   工作提示   |   宁波市公益广告库   |  
您当前所在位置:宁波文明网 > 文明创建

改革开放40年宁波城乡居民生活换新颜

来源: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8-11-12 字体 [][打印][关闭]
更多 0

金婚老人乘婚车感受新宁波。(丁安 摄)

我市老小区加装电梯启用。(丁安 摄)

“洗脚上田”的农民在乡镇企业工作。(资料图片)

日益繁荣的农村集贸市场。(资料图片)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中这道温暖厚重的宣言,一直镌刻在40年的风雨征程中。

  改革开放40年,宁波实现了从商埠小城向现代化国际港城的伟大跨越,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1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846.9亿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宁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也进入“快车道”。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56元,是1978年的181.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是1980年的139.1倍。

  食品消费注重营养,高档耐用品升级换代,居住条件明显改善……40年,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的宁波人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全国改革开放同步,宁波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的推行,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宁波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村居民的“钱袋子”随之鼓起来。

  1985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元,比1980年的222元增长近2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由20世纪70年代末吃、穿、用、住,逐渐转变为吃、住、用、穿。1985年,宁波农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119元,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21.1%;同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3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17.1平方米。

  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农村居民家庭,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老四大件”逐步普及,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开始在农村露面。1990年末,平均每百户已拥有自行车184辆、缝纫机75架、手表270只、电风扇163台、电视机73台、收音机34台、收录机27台、洗衣机11台、电冰箱18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波及时、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一系列工资改革促使职工工资性收入普遍增加。1979年,政府第一次对职工发放了副食品补贴,同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40%职工调整了工资。

  1985年,工资改革后,城镇职工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基本工资,出现了奖金、津贴、车贴、价格补贴、书报费等收入。1987年宁波实行计划单列,企业职工人均增资1.8元,同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工资制。个体职业、第二职业的兴起进一步提升了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这一时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8元。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舒畅,成为众多城镇居民家庭的需求趋向。

  在食物消费方面,肉禽蛋、糕点烟酒、瓜果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加。衣着消费不仅考虑穿暖,更讲究穿好、穿美。1990年末,宁波城镇平均每1.5人拥有一件呢大衣,每人有1.6件毛料服装。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逐年上升,1990年末,在宁波城镇,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60台、洗衣机76台、电冰箱88台、收录机83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风扇、黑白电视机等基本达到饱和。

  在物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增多,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1990年,人均购买书报杂志、用于文娱活动和支付学杂费的支出达174元,比1985年的72元增长1.4倍。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国民经济转入快速发展轨道,宁波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宁波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963元增加到1995年的7275元,5年间增长2.7倍,年均增长30.0%,扣除同一时期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7%。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最为快速的一个时期。其中,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实际增速20%左右,为宁波历年来所罕见。2001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

  城镇居民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多元化趋势逐步显现,财产性收入成为宁波居民收入新的增长点。1995年,户均净存储蓄存款2314元,净购入有价证券316元,两者合计比1990年的475元,增长4.5倍,同期城镇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增幅高达5.0倍;2003年,财产性收入人均又比1995年增长4.9倍。职工从单位得到的收入在人均实际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由1990年的80.5%降至1995年的74.4%。转移性收入亦快速增长,2003年,转移性收入人均2886元,比1995年的976元增长近2倍。

  作为衡量生活水平重要指标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由1990年的56%降至1995年的48.6%,1998年降至39.5%,2003年进一步降至38.0%。食品消费由“温饱型”进入“小康型”,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转变。在食品消费构成中,水产、肉禽蛋等副食品和鲜果比重逐年上升,1995年到2003年,人均粮食购买量由84.0公斤下降至70.8公斤,肉禽蛋由25.2公斤增至45.3公斤,奶制品由7.8公斤增至27.2公斤,鲜果由25.1公斤增至31.3公斤,水产品由26.9公斤增至94.6公斤。衣着消费日益讲究时尚、突出个性,衣着成衣化、时装化趋势明显,真皮、全毛、全棉制品大受青睐。

  高档耐用品迅速升级换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新四大件”基本饱和,开始向空调、电话、录像机、组合音响过渡。居住条件显著改善,1995年末,71.5%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配套式单元房,独立厨房户比重达95%,使用液化气户比重上升到98.5%。邮电通信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居民装电话难现象有了根本改观,1995年末,宁波平均每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达到72部。

  人们更加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开支大幅增加,1995年宁波人均旅游支出86元。这一时期,拥有16个频道的有线电视网在市区基本普及,钢琴、电子琴、书法等培训成为智力投资新热点。

  20世纪90年代,农村改革以市场为突破口,全面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纳入宪法。国家进行了新一轮价格改革,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进一步放开农产品市场。1992年8月,宁波市委提出“提前三年实现农村小康”的战略目标。这些政策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宁波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农民收入增长开始走出低谷,1995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4元,相当于1990年价格水平的1569元,高于199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的人均1200元小康量化标准。农村居民储蓄存款由1990年的18.51亿元猛增至1995年的74.75亿元。

  民营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宁波大胆推行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乡镇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极大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转移接受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数由1990年的83.7万人增加到1995年的115.7万人,同时拓宽了农村居民增收渠道。1995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当年纯收入比重34.9%,2001年提升至47.3%,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

  这一时期,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新建的房屋,相当部分已是设施齐全、美观舒适的城市化住房。1995年末,宁波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3平方米。其中,钢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93.1%。1996年至21世纪初,宁波逐步调整完善村镇规划,引导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大量农村居民搬入新居;2003年末,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46.8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比重达到43.9%,比2000年的35.8%提高8.1个百分点。

  进入新世纪,宁波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增长阶段。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把全面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居民的综合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2017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56元,为全国的1.53倍,是1978年的181.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为全国的2.30倍,是1980年的139.1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和第一。2017年,宁波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1,低于全国平均的2.71∶1。

  “像进口水果、海鲜,在过去,特别是困难时期,那是想都不敢想的。”翻看居民的账本,国外旅游支出、天然气费用、移动电话费等,都是新的重要支出内容。

  令城乡居民欣喜的是,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是全方位的。

  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建立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7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9.6万人、380.8万人、269.3万人、330.9万人和266.2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大病医保制度实现全覆盖,医保待遇水平居全国城市前列。

  教育医疗事业蓬勃发展。1978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90.2万人,2017年在校学生增加到131.6万人。基本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各区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普通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的5所发展到16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5.6万人。医疗卫生服务稳步提升,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公共卫生管理网络体系。2017年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57个,是1978年的4.38倍。

  环境质量总体趋好。2017年,城区空气优良率达到85.2%,环境空气质量按综合指数计算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7位。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工业重污染行业整治、落后产能淘汰等重点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率先创建“污水零直排区”。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40年风雨征程,作为“过来人”,众多宁波人体会到的,是改革开放让所有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宁波日报 陈江宁 王佳)

相关报道:

稿源:宁波文明网 编辑:周松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宁波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