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首页    |  头条    |   文明聚焦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图解文明城市   |   专题·活动   |  县市区传真   |   我们的节日  |   工作提示   |   宁波市公益广告库   |  
您当前所在位置:宁波文明网 > 我们的节日

宁波人过端午有讲究 老底子的习俗知道多少

来源: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2020-06-24 字体 [][打印][关闭]
更多 0

  老宁波过端午,有粽子、香袋、雄黄酒的浓浓香味,也有菖蒲、艾草带来的田野清香,还有佩香袋、系长寿绳、画额、挂钟馗像、龙舟竞渡等辟邪纳福、攘毒防疫的忙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习俗早已淡化,有些习俗则绵延至今。宁波人到底是怎么过端午的,一起来看看吧~

五月白糖揾粽子

  如今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粽子,吃粽子似乎不再是端午节的专利了。可是裹粽子、吃粽子、互赠粽子一直是宁波最有代表性的端午习俗。宁波民谣《十二月节气歌》中有“五月白糖揾粽子,六月桥头摇扇子”,还有“酒入雄黄粽子香,要尝味道到端阳”的说法。宁海的《节俗谣》唱道:“清明吃艾草,四月八日吃柴脑(乌饭麻糍),端午笋壳包,六月六尝新吃麦糕……”说明吃粽子是端午食俗。宁波老话讲“吃过端五粽,还要冻三冻”,或者说“吃过端五粽,棉袄勿可送”,意思是吃了端午粽子,还有较冷的天气,要注意保暖。

  宁波人包的粽子与别处不同,宁波箬壳粽用的是老黄箬壳(毛竹壳)或用青竹壳,不像别处用芦苇叶、菰叶(茭白叶)、芭蕉叶等裹扎;宁波粽子是稠粘适口的碱水糯米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白粽子;宁波粽子包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头形,不同于别处的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宁波粽子以糯米粽为主,不同于别处以高粱米、黄黏米、粘玉米等裹的。宁波粽子品种花样繁多,有碱水粽、赤豆粽、绿豆粽、豇豆粽、红枣粽等素粽,也有火腿等荤馅料。粽子煮熟后,剥去箬壳后的四角糯米粽,因碱水浸泡的缘故,晶莹剔透犹如田黄石,清香扑鼻,蘸上少许白糖,吃起来又糯又稠。过去宁波有关端午吃粽子的“绕口令”是这样唱的:“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音“婆”)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音“笃”),直哒咽落;两只粽子八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三只粽子十二只角……”虽说是计数的童谣,却道出了宁波粽子滑溜爽口的特点。

家家户户插艾叶挂菖蒲 

  乾隆年间象山人倪象占在《鄮南杂句》中描述宁波人过端午情景:“五月端阳老虎描,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细蘸高粱酒,苍术还须正午烧。”老宁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有的人家还要在门口贴上打油诗:“五月初五端午节,诸虫百毒门外歇,若要再想钻进来,请等过了重阳节。”同蚊子、苍蝇开玩笑,颇具幽默色彩。

  据说,宁波人端午插艾叶挂菖蒲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唐代武官黄晟。相传,在三江口姚江桃花渡江面,潜藏着一条猪婆龙,出没无常,兴风作浪,吞食百姓,百姓们都不敢坐船渡江。每年端午前,百姓们要用童男童女、家禽猪羊等投入江中,以乞平安。这事被武官黄晟知道后,他发誓要除掉这条妖龙。黄晟(859—909),字明远,鄞县人,唐朝末年武将。他历任佽飞都副兵马使、左散骑常侍、浙东道东西副指挥使、明州刺史,为官18年间,建明州罗城18里,重造浮桥,深受明州百姓爱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4月24日,猪婆龙又出来作孽,为保护黎民,黄晟手持长剑,纵身跃入姚江,在江中与妖龙搏斗,血染江面,妖龙虽除,黄将军却因失血过多英勇牺牲,黄晟死时50岁,百姓无不失声痛哭,从此姚江再无妖龙危害。宋太祖得知此事,在开宝八年追封黄晟为“江厦侯”;宋理宗在淳祐八年加封他为“灵翼侯”。明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桃花渡南岸造了一座“佽飞庙”(旧址在今中山广场北侧),四季香火不绝。每年端午,宁波城家家户户用菖蒲做剑,在菖蒲根雕成黄将军模样,染上雄黄,挂在门前,祈求黄将军神灵呵护。

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 

  宁波老话“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以前端午,宁波人作兴吃“五黄六白”,只不过这老底子的传统现在已有所淡化,但在宁海、余姚及宁波市区,不少家庭仍保留着吃“五黄六白”的食俗。“五黄”指黄瓜、黄鱼、黄鳝、黄蛤、黄梅。各地稍异,水乡吃黄鳝,海滨吃黄蛤,山区吃黄梅,有的用黄泥蛋(咸鸭蛋)、黄豆瓣、枇杷(皮黄色)等替代,因地制宜,反正是五样“黄”字头食物即可。“六白”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或白酒、白蒜头等),民间认为,吃“五黄六白”能辟邪解毒。

  “五黄六白”是“上市头”菜肴、瓜果,主打菜是黄鱼,宁波民谚有“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之说,在宁波人的心目中,千鱼万鱼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灿灿的黄鱼,它是鱼中的王子。端午的黄鱼个头肥大,不论清炖、红烧、油拖、做羹,味道都鲜美无比。咸齑大汤黄鱼、苔菜拖黄鱼、糖醋黄鱼,都是宁波人的家常菜。像苔菜拖黄鱼,用面粉拌成糊,将黄鱼肉条蘸裹面糊,入油锅一炸。翡翠般绿的苔菜,黄橙橙的油拖黄鱼,外酥内软,香味浓郁,那个味道美啊!

端午是黄鱼旺发季节,从前宁波的黄鱼多得“造反”,吃不完的黄鱼,从黄鱼背部入刀,剖开成扇形,洒上盐晒干就成了黄鱼鲞,宁波老歌谣《十二月鱼名》有“四月黄鱼晒白鲞”之句,黄鱼鲞送给上海亲戚,是美味的下饭。大黄鱼原本是宁波最普通的海鱼,当初的价格不过二角六分一斤,后来涨到了四角八分钱一斤,30年前菜场里还能排队买到野生大黄鱼,宁波市1985年端午节黄鱼日销量为29吨,这也许是野生大黄鱼最后一次大规模售卖。

  清代王莳蕙《黄花鱼》诗:“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是对宁波沿海大黄鱼丰收景象的描绘。只见海面上,大黄鱼鳞光灿烂,腾挪闪耀,似金箔璀璨。然而,当年满舱的金箔如今已千金难买,对老宁波来说,野生大黄鱼鲜美的滋味只剩下了追忆。

  宁波人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老话头,黄鳝产于家门口的田塍边,容易捕钓。黄鳝圆肥味美、肉质鲜嫩,佐以韭芽,炒成鳝丝糊辣、爆鳝等,色泽黄亮,清香爽口,为宁波百姓端午宴客时所必备。

  黄瓜也是“当令头”蔬果,与虾仁同炒,也可单独冷拌,鲜嫩清脆。饭后细嚼枇杷,不但应节令,且有助消化。

“龙舟竞渡”始于古代于越 

  宁波是端午节龙舟竞渡发祥地之一,1976年在鄞县云龙镇甲村石秃山出土过一件战国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该钺一面上刻双龙昂首相向,前肢弯曲,尾向内卷;下刻一龙舟,上坐四人成一排。四人皆头戴高高的羽毛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做竞渡游戏。宁波古属“于越”,以蛟龙为图腾,于越地处水乡泽国,以舟代车。这件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证明:龙舟竞渡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在于越已盛行,如今的龙舟竞渡始于古代于越。宁波具有江河湖泊优势条件,如东钱湖、姚江、奉化江、甬江等,龙舟竞渡习俗一直风行。

  《鄞县通志·文献志》记载有旧时鄞西集士港赛龙舟时万人空巷,观者如堵的盛况。

  1946年《时事公报》报道:该年鄞县的张斌桥、西门外,及鄞东鸬鹚桥各处港岸分别举行赛龙舟活动,观众人山人海,西门外竞赛龙舟时,因拥挤不堪,有观赛儿童失踪,警方恐人多滋事,中止了赛龙舟。同时,江东栎木庙赛龙舟会也热闹非凡,自张斌桥至卖席桥街等处,先巡游一周,接着龙船开赛,锣鼓喧天,笙歌遏云,船身亮丽,赛者穿红着绿,每船坐二十余人,各执一桨,骁勇非凡。沿岸万人翘首,人声鼎沸,极一时之盛。

  过去宁波还有在夜间的龙舟比赛。夜龙船上,张灯结彩,往来穿梭,水上水下,别具情趣。雕有龙头龙尾、长约二三丈的龙舟,十多人齐划,中间站着一俯一仰指挥者打锣,十余条龙船一起出发,老远就听到“锵咚咚,锵咚咚……”有节拍的锣鼓声,舟快如飞,从张斌桥到新河头,兜圈子夺红旗,得胜者可得好几埕老酒,如今这种“鼓吹通宵闹画船”的盛况已难以寻觅了。

送端午担垫矮凳脚 

  宁波旧俗,有对象的男青年要在端午挑“端午担”送女方家,在乡间见到过这种场景:端午一大早,田塍上远远近近走着肩挑箩筐的后生,不是收旧货兑麦芽糖的,而是虔诚地向未来的丈人家去“进贡”的,他们的后面跟满了拍手跺脚的毛孩子,端午担,少者四色,多者八色,黄鱼要成双,一只蹄髈、一只鸡、粽子、荸荠、粉干,……还有一只头颈涂红的戆大鹅,据说鹅在路上越叫越发,称“戆戆鹅”,故有“呆大”女婿一说。

  城里未过门的女婿(俗称“毛脚女婿”)也要提包头送节,趁此机会好好拍拍丈母娘的“马屁”,包头六色或八色,用幢箱篮装着酒、烟、黄鱼、火腿……外加时鲜佳果枇杷、桂圆之类。宁波人把这种送礼称作“垫矮凳脚”,意思是要把未来的丈人丈母摆平。

  按礼节,丈人丈母要把部分“节货”作“回礼货”送还女婿家。如果是新媳妇,回礼中会有雏鸡,寓意“早生贵子”。(宁波旅游)

相关报道:

稿源:宁波文明网 编辑:徐丽芳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宁波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