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首页    |  头条    |   文明聚焦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电子杂志
    图解文明城市   |   专题·活动   |  县市区传真   |   我们的节日  |   工作提示   |   宁波市公益广告库   |  
您当前所在位置:宁波文明网 > 文明聚焦

宁波:文明实践旗帜飞扬 志愿服务蓬勃绽放

来源: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9-07-15 字体 [][打印][关闭]
更多 0

“幸福来敲门”项目志愿者陪高龄老人赏牡丹。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和宁波市鄞州中学文明交通志愿者走上街头劝导骑行者戴好安全头盔。

“一个都不能少”志愿者开展爱心送教。

慈溪“姐妹驿站”开展文化节活动。

  去年以来,我市不断创新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慈溪、奉化作为全国、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风起云涌,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宁波基层实起来、强起来注入澎湃动力。

  全市上万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在各地“集结”,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扬起崇德向善的旗帜,吹拂见贤思齐的新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撒到每个人的心田。

  新探索、新载体、新经验不断涌现,一朵朵文明之花在四明大地绚丽绽放,构成新时代最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婚丧礼俗整治 倡导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树新风,节俭婚丧倡和谐。2016年起,象山县推行婚丧礼俗整治工作,创造性地精准发力,牵住“牛鼻子”,全面落实“二倡导二禁止一规范”(倡导婚丧事简办,倡导不送、不收非亲人员礼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鸣放电子礼炮和纸礼炮等扰民行为,禁止搞封建迷信活动,规范整治婚丧用品市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半岛民风乡风为之一新。

  在整治之前,党员干部、农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是大操大办婚丧事宜的“重灾区”。象山正是抓住了这些关键少数,精准发力。全县党员干部签订承诺书与责任状。整治前,县人大代表何琪大儿子结婚操办婚宴400桌,整治推行新规后,小儿子结婚仅办29桌,桌数一下子减少九成多。

  数据显示,从2016年4月执行新规起,至今年6月底,象山县操办婚丧事14645起,执行新规14614起,执行率99.79%,节约资金近30亿元,初步形成了依法、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良好社会风尚。该项目荣获第五届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如今,婚丧新理念在象山深入人心,最突出的表现是婚丧礼俗改革已经逐步从政府主导走向村民自治,从关键少数走向普通市民,全县490个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自发将婚丧礼俗事宜纳入了村规民约内容。

  “小草”有大爱 守护万家灯火

  在奉化,有一个团队叫“小草”。这棵不起眼的“小草”却传递着大爱,成立29年来,已经发展成一片“绿洲”。

  这支名为“小草”的电力志愿服务队成立于1990年,原名“‘小草’学雷锋小组”。29年来,“小草”从一支队伍到一个联盟,从单一电力服务到多元化帮扶,从遍布奉化到走向边疆,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万余次,志愿服务时数16万余小时,修理各类电器35万余件,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第三批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是对老百姓来说,保障用电是大事,不能马虎。”自2015年起,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聚焦老旧房屋电气火灾隐患问题,实施“平安亮万家”志愿服务项目,贴心帮助改善留守老人、儿童、贫困户等弱势群体的用电条件,降低和消除老旧房屋因线路老化、私拉乱接造成的触电和火灾概率,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电、放心电、安全电。截至今年6月,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已为3212户老旧房屋解决用电问题,更换楼道灯4000余盏,开展用电安全知识课堂100场。该项目今年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姐妹驿站”:聚“半边天”文明合力

  对于慈溪很多女性来说,闲暇时去“姐妹驿站”学习文明家风家训、帮助贫困妇女儿童或者相互交流庭院美化成了生活“常态”。

  “姐妹驿站”设在每个村(社区)热心妇女儿童和家庭工作、在妇女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妇女家里,2000余个驿站犹如蜂房中的一个个蜂巢,与60余万名妇女互联互通,成为“零距离”“全天候”的新时代巾帼文明实践点。

  家庭矛盾调解、关爱孤寡老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姐妹驿站”向浙东的乡间吹进了和谐文明的新乡风。慈溪金堂村利用“姐妹驿站”开展“姐妹说事”圆桌谈心活动,相互交流家教家规,分享成功的家教案例,学习传递良好家风的正能量,以乡贤文化传承好学之风,引导广大村民明优秀家训、立良好家风、扬优秀文化。

  就业帮扶、矛盾调解、心理疏导、培训提升……“姐妹驿站”还成为联系妇女、凝聚妇女、服务妇女、提高妇女素质的新平台。慈溪振兴村“姐妹驿站”积极与企业家联系,帮助失去母亲的女孩继续完成学业,成为帮扶弱势群体的“爱心小屋”。

  “艺术家驻村” 探乡村文化振兴新路

  当乡村遇到艺术,当艺术家来到乡村,两者之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最近,中国(宁海)艺术振兴乡村论坛在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举行。30支高校艺术团队进驻宁海30个村庄,与村民一起,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艺术设计和改造提升,为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更专业的文化血液。

  今年初,宁海县借鉴国内外乡村社区营造先进经验,把“艺术家驻村”作为改善村居环境、丰富群众生活、助推乡风文明的有效抓手,探索将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激发村民建设村庄、参与艺术创造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农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短短的12天里,对大佳何镇葛家村的环境进行了艺术改造和提升,使葛家村由默默无名的偏僻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宁海县计划3年内建成5个艺术特色镇、10条艺术特色风景线、50个艺术特色村,引育“驻村艺术家”200名,驻点结对村150个以上。

  “幸福来敲门” 关爱独居老人

  “听不见、说不全、走不动、坐不稳;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不少高龄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

  在北仑区红联社区,王义德长者服务工作室启动了“幸福来敲门”项目,依靠社区党员志愿者和专业社工,联合56支社会组织及合作伙伴,共同为独居老人打造幸福晚年生活。从老人物质生活层面扩展到精神生活层面,“幸福来敲门”项目摸索出富有操作性的社区精神文化养老模式。

  工作室与独居老人签订结对服务协议,老人家中每天有志愿者来“敲门”,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每星期有志愿者提供陪聊服务,让老人远离孤独感;“相约健康吧”为独居老人免费测量血糖;“银龄雷锋队”“一滴水志愿者服务队”为老人换洗被褥、清扫房间等,专业护理人员为独居老人提供足浴、修剪指甲等服务;“香香理发组”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理发服务;“拥抱明天艺术团”为老人举办文艺演出;专业心理咨询师还为高龄独居老人开展心理疏导,帮助老人提高睡眠质量,排解内心困惑。

  “志工银行”:存储爱心

  在慈溪,有这么一家“银行”:存的不是钱,而是爱心。“储户”拿到的不是利息,而是志愿服务。

  “奉献、互助、诚信、和谐”,是慈溪古塘“志愿义工联合银行”的理念,它创造性地借用货币性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一方面把爱心人士的每一次志愿服务“储蓄”成爱心积分,一方面为急需帮助的市民和热心的志愿者牵线搭桥,有针对性地组织公益活动,联合义工、志愿者和多方社会资源,不断培育传递社会正能量。

  负责人谢丽清说:“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积累爱心积分,在自己有需求时可以用积分申请服务,实现了‘人人都是文明实践参与者,人人都是文明实践受益者’。”

  如今,“银行”注册志愿者有10万人,志愿服务积分50万,同时还培育扶植了慈溪爱心1+1志愿者协会、阳光心理咨询室、大学生阳光假日实践基地和“衣重来”公益环保项目服务中心等品牌团队,汇聚成一股“向善”力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事业,让爱心通过这种形式流动和延续下去。

  “一个都不能少”:送教爱心接力

  小琪是一名重度肌无力患者,日常生活中洗漱等不能自理。余姚市蚂蚁公益服务中心派出有专业语言特长的老师组成3人小组,定期上门送教。在送教过程中,志愿者发现小琪喜好配音,就专门带去播音教材,组建微信群,鼓励小琪制作配音播音作品。3个多月后,梦想的翅膀再次张开,小琪成功尝试录制公益广告,他因此看到了自食其力、帮助家庭的职业前景。

  在余姚,由于疾病与先天原因,有近百名重度残疾农村儿童不能出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余姚市蚂蚁公益服务中心启动“一个都不能少”项目,组建了专业稳定的送教志愿服务团队,贴心关爱,就近组织志愿活动周日上门,开设了康复训练、生活适应、特色发展等上门课程,形成一套教学教材教具与标准运营流程,点燃了许多家庭的希望。

  化作春泥护花朵。志愿者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是每个人花期不同,在志愿者持续送教上门的活动中,每个特殊孩子都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花期。

  慈孝食堂:慈孝爱心循环接力

  在奉化区蒋家池头村,慈孝食堂每天开席,村“和美”志愿服务队的70名妇女包办配菜、洗菜等工作,为村里老人烹饪三菜一汤荤素搭配的可口饭菜。

  水灼基围虾、红烧小黄鱼、肉末茄子、油焖茭白、番茄蛋花汤……饭桌上,摆满了荤素搭配的可口饭菜,老人们围桌而坐,看看电视,唠唠家常,欢声笑语,气氛温馨融洽。

  食堂两年前开业,每天为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一周七天每天菜谱都不同。7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收费4元,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餐收费3元。同时,志愿者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务,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按照慈孝食堂的理念,参与食堂服务的年轻村民现在无私奉献,将来老了会有其他年轻人为他们服务,实现志愿服务的良性循环。

  文明交通志愿者劝导佩戴安全头盔

  今年7月,《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在我市上报的交通事故中,与电动自行车有关的事故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在涉及电动自行车的死亡交通事故中,“颅脑损伤”一直排在第一位。头盔,对于骑行者来说,关乎生命。

  在日前全市开展的整治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的行动中,全市各地街道、社区、乡镇机关以及各大中院校文明交通志愿者纷纷行动,齐抓共管,积极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安全不是小事,一次疏忽,危险就可能乘虚而入!”“平时要戴上头盔,家里人都等着你安全回去,可不能大意!”文明交通志愿者走上街头,劝导电动自行车驾驶员摒弃驾驶陋习,主动佩戴安全头盔,自觉遵守各项交通法规,共同营造安全、文明的出行环境,共同呵护美好的生活。

相关报道:

稿源:宁波文明网 编辑:周 松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宁波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