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首页    |  头条    |   文明聚焦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图解文明城市   |   专题·活动   |  县市区传真   |   我们的节日  |   工作提示   |   宁波市公益广告库   |  
您当前所在位置:宁波文明网 > 文明聚焦

浙江宁波:关心关爱未成年人 这些做法有点暖

来源: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2020-09-07 字体 [][打印][关闭]
更多 0

  老家在贵州的9岁“小候鸟”孙宇阳刚刚在宁波度过了一个有趣又充实的暑假,从贵州远道而来找爸爸妈妈的他,今年第一次报名参加了由宁波市文明办、宁波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共青团宁波市委、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宁波市慈善总会主办的2020“小候鸟”快乐大篷车系列活动,全程共有7站活动,他一人便“打卡”了5站。

  “以前暑假我几乎都是一个人待在家里,这次我不但参加了活动,还结交了新的小伙伴……”小男孩颇有收获。

  举办关爱“小候鸟”的公益活动,在宁波已有些年头,不止于此,宁波市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方面,始终不遗余力。

  开展暑期“小候鸟”系列活动,

  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宁波

  在宁波植物园参加光影节活动、来到奉化溪口水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探访雅戈尔动物园、体验宁波城市展览馆的高科技、感受来自鄞州非遗馆的传统文化魅力,孙宇阳在短短一个月,对宁波的历史、文化、景点、高科技等都有了一定了解。

  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广泛发动宁波本地社会资源以及多样化、针对性的活动设计,为“小候鸟”群体搭建起寓教于乐的暑期公益平台,切实帮助“小候鸟”丰富暑期精神生活,增强“小候鸟”群体对宁波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小候鸟”快乐大篷车系列活动才有了更大的意义。

  同时,媒体对这类活动的报道和呈现,有力扩大了“小候鸟”活动在我市的影响力,提高了市民对这一群体的关注程度,整体促进了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工作的开展。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未成年人群体,

  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除了“小候鸟”群体外,宁波还有留守儿童616名,困境儿童4096名,孤儿327名(机构孤儿223名,社会散居孤儿104名),通过政策支持、经费保障、阵地建设等举措,都给予了他们重点关爱帮扶。

  记者获悉,截至2020年7月,已累计发放孤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2707余万元,建立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艾滋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同时,宁波还全面做好特殊群体的未成年人宣讲排摸,在全市开展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政策宣讲活动50余场。

  (街道)建立一人一档,确保留守、困境儿童都有详实完备的台账;村(居)委员会通过全面排查、定期走访等形式掌握留守、困境儿童家庭、监护、就学等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早上有晨读、上课有诵读、课表有安排”,

  各中小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止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近年来,宁波的中小学还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每天清晨,各所小学内都会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早上有晨读、上课有诵读、课表有安排”,这是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利用100多个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开展的经典诵读进校园的场景。

  从经典诵读比赛,到国学经典讲座,从教育系统读书节,到“送你一首诗”童诗进校园,越发精彩的这些诵读活动,让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充沛。

  “诵读只是一部分内容,我们还有戏曲进校园、书法进校园、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包括‘四点钟学校’这样的平台,都在积极开展书法等教育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宁波市镇安小学校长顾秋红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宁波还有10所学校成为甬剧传承基地,鄞江镇中心小学还成了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发挥社区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

  延伸学校教育

  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宁波正通过积极发挥社区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活动模式,丰富活动内容,为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奠定基础。

  比如采取“四点钟学校”课后社区托管模式,开设经典诵读、优秀童谣等德育课程,推出阳光体育社团,邀请教师进社区开设绘画、陶艺、体操等课程,延伸了学校教育;

  比如开展“小手牵大手”系列活动,参与义务植树、帮助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每年参与学生人数约达31.9万;

  另外,还会依托政府人员、“五老”人员等,教授安全知识,参与“义务交警”、“文明劝导员”等社会实践活动,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作为未成年人活动基地,发挥社区作用,将这些优秀、有效的社会教育资源真正为未成年人所用。

相关报道:

稿源:宁波文明网 编辑:周 松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宁波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