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首页    |  头条    |   文明聚焦  |  新时代文明实践   |  文明创建   |  道德典型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电子杂志
    图解文明城市   |   专题·活动   |  县市区传真   |   我们的节日  |   工作提示   |   宁波市公益广告库   |  
您当前所在位置:宁波文明网 > 县市区传真

医路70年:向曦而行

来源:宁波文明网 发表时间:2019-09-05 字体 [][打印][关闭]
更多 0

  讲述人:象山县中医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泗洲头分院 陈先挺  

  第一次与医院的亲密接触,记忆中的印象已经逐渐模糊,应该是近三十年前,只记得是刚上一年级的那年,按照时间应该是初秋的季节。那时的我住在外婆家,因为贪吃了野果引起了过敏,赤脚医生那里打了针,结果睡了一觉第二天醒来高烧的迷迷糊糊,直打哆嗦!那时候车马不通,交通只能靠双足去一步一步的丈量!年轻的舅舅背着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又像比目鱼一样挤进“天目山”车里,只听到一路“突!突!突!”的声音,一路颠簸抖来抖去,翻山越岭,感觉经历了特别漫长的时间,才见到了打开车门那瞬间,特别明亮的阳光!终于来到了那时位于东塘山路的人民医院。

  那时候的人民医院,绿树拥簇着几排低矮的楼房。被抱进医院大门的时候,铺面而来的是浓浓消毒水的味道。在接受留观和输液两天后,迷糊的我逐渐地好了。那时感觉医生很神奇,穿着白色的衣服,像神仙一样!像是给我吃了仙丹,药到病除!随后配了两盒肌注的药物,让我每日到赤脚医生处打针。羸弱的我,被反复消毒的玻璃针管肌注血虐两周之后,小时的就医经历终于收尾了。但是乡村医生那间亮着黄泡电灯的昏暗小房间和他推尽针管中空气“滋滋”的声音,一直烙在幼小的心灵里。

  自幼时的那次就医之后,印象中的再次就医已经是高中时期。就读象山二中那年,不知是不适应还是水土不服,隔三差五的就要去诊所输液一次,学校边上小诊所我是常客。小诊所临街开了个小门,接待我的是一男一女,身着便衣,像是夫妻搭档,男的看病,女的打针,倒也是配合默契。那时候也是年幼无知或者是病急乱投医,只要是看病的地方,都会去看,不管是不是正规,没什么化验检查,幸运的是,每次都能痊愈。

  高中毕业之后,我求学到了上海,再回象山已经是六年之后了。毕业后在上海二级医院的工作环境,与幼时就诊的县人民医院很相像,不怎么高的绿树伴着几幢高低错落的楼房。招考之后到了现在单位,第一印象是这房子不错啊,和上海的区级医院有的一拼。分配到单位没多久,就被派去县第一医院急诊科进修。初到象山,一切都是陌生的,第一医院已经从东塘山路搬迁到了象山港路上。住院部大楼离得很远都能看见,走进医院,印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不管是急救中心还是门诊大楼,不管是在建筑规模上还是硬件设施上,都可媲美上海的市级医院。给人的感觉是舒适整洁,高端大气上档次,在紧张匆忙的人流中驻足,看不出一点慌乱,一切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进修结束后,我带着棱角分明的心,回到了单位,开始扎根基层,也一直想去看看曾经挥洒汗水的黄土地。

  再回母校象山二中的时候,已是高中毕业近十年。石浦街的鱼腥味还是一如当年,熏陶多年,依然如昨天。但是当年挥洒汗水的黄土足球场已经改造成了水泥地的篮球场,内心有点小遗憾。故地重游之时,心血来潮去了当年磨难过的小诊所。诊所还是老位置,大门是原来的两倍了,赫然入目的是铜牌上的字:五爱卫生服务站。公示牌上罗列着医护人员的个人信息,姓名、职称、年龄等等,一概清清楚楚。里面的医务人员,身着白衣,显得相当的正儿八经,服务站里的摆设也井然有序。十年光阴,白驹过隙!恍惚间有种他们就是我,我就是他们的感觉。

  十年之前的莘莘学子,十年之间完成了庄重而神圣的蜕变;现在治病救人的青年医师,却道是当年的病秧子。从幼时求学到毕业返象,恍惚之间二十年,就医经历告诉了我:象山卫生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从外在建筑到医院人员形象的改变,医院的历史变迁,所谓外行看门道,看到的只是客观的改变。这段接近二十年的经历,是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2009年刚参加工作写的历程。那时的我带着棱角分明的心,憧憬着在乡镇做一名好医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蓦然回首,已经是又一个十年之后,这十年来的变化,是我在卫生系统里亲身所经历的,真的是敢叫日月换新天,日新月异再恰当不过。

  就从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侧面来看。回想起当年,在群众健康观念尚欠淡泊的乡村,我们经常会遇到群众的不耐烦,不理解,不接受。我们有过苦有过累也有过痛,遭过白眼按过骂吃过闭门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医务人员,通过按家按户的上门排摸,一笔一字的记录下来,手工纸质建档。每个慢性病人,都是厚厚的一沓随访档案,一个村庄摞起来有一尺多高,装满了无数个档案柜。

  而当年的那些档案,虽然现在被束之高阁,但是为现在的电子档案奠定了基础,看起来徒劳无功,实则功不可没。当年翻箱倒柜的找档案,现在只需输入基本个人信息,动动手指就一目了然,慢病控制情况,疾病诊疗情况,了然在胸。

  随着基本公卫工作的推进,分级诊疗更明确,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当年的乡村医生,基本都已经年过花甲,视力减退,退出了基本医疗,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近两年,当我们的责任医生上门家庭随访时,慢病自我管理小组会主动召集成员。迎接他们更多的是居民地热情招待,腿酸时的凳子,天热时的蒲扇,口渴时的西瓜。健康教育村庄巡讲及发放体检报告单时,居民们,都是自带小板凳集合到了村庄的礼堂。想到今天的配合,都是十年来挫折的磨炼成果,内心欣慰而释然。而我们的责任医生,也只要动动手指,录入电脑系统即可,每次的记录一应俱全,虽然信息化功不可没,但是这无疑体现出这十年来公卫服务工作的长足进步与飞跃式发展。

  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小点,但我们的卫生事业就是由这样的无数小点凝聚而成,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推动这我们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回忆里这十年太充实,不胜枚举。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谁也阻挡不了时光机器的运行,阻挡不了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我们的命运是轮回。小时候年轻的舅舅背着我看病,两年前的我陪伴在舅舅的病床旁。舅舅在象山一院经过双向转诊,转到了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看到年过半百的舅舅躺在床上,痛不欲生而又不能挣扎的样子,内心的痛楚不言而喻,却又庆幸转诊便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经历了近两年的与病魔抗争,舅舅已经恢复如常。不得不说双向转诊的方便快捷,不得不感叹现代医学手段的发达,技术的高端。

  这十年的前行路上,制度更迭,政策变化,新的惠民方案实施,社会效益总是众说纷纭。公共卫生服务运行之后,尽管居民的慢病未得到根治,但是慢病的居民得到了合理的管理和指标调控;全民的健康和保健得到了基本保障,健康素养得到了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之后,看病还是有点贵;但是基层的居民,不出远门,家门口就可以配到慢病常用药物!分级诊疗实施之后,看病还是有点难;市级住院床位还是需要排队、一床难求;但是急救的病患还是首先被安排到了床位,接受了进一步治疗!家庭医生签约之后,后续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但是居民还是享受到了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医共体实施之后,各环节运行收效未突显,但是各个中心指导方向更加明确,双向转诊更加便捷!不管变革的浪潮如何涌动,我始终觉得我们象山的卫生事业,一直在积极响应着时代和医改大潮的发展,一直有着勇立潮头的决心和勇气,一直牢记着治病救人的初心,为人民服务,哪怕激流澎湃,也会为人民逆流而上。

  一路上走来,我们一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前行在以守护人民健康为使命的医路上。尽管在前行的路上,阴雨霏霏,只要我们初心不变,定能扯开阴霾,让绚丽的晨曦,照耀这大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点亮我们内心的信念与使命。

相关报道:

稿源:宁波文明网 编辑:徐丽芳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宁波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